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24-06-16 04:37:3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3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提高中国证券市场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经批准,设立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
第二条 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包括中文站点和英文站点两部分,站点信息发布的主体是中国证监会(包括会内各部门及派出机构)。
第三条 证监会办公厅(以下简称“办公厅”)负责栏目设置、信息发布及站点预算的审核。
第四条 证监会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负责站点的总体设计、项目实施、编辑核校、信息发布、日常联络及技术支持与技术保障。
第五条 办公厅负责选定与审核拟发布的新闻,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及各派出机构拟发布的信息。
第六条 证监会各部门(以下简称“各部门”)可根据其部门职能需要开设新栏目,审核拟发布信息,并负责更新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栏目内容。
第七条 办公厅设信息管理员,其职责是:
1.接收各部门、各派出机构拟发布信息的申请,送审后交信息中心上网发布;
2.管理与办公厅职能相关的栏目内容。
第八条 信息中心设信息管理员,其职责是:
1.提出和修改站点总体设计方案;
2.参与新栏目开发设计与实施;
3.负责对站点的日常监控与管理;
4.负责站点安全检查与处理;
第九条 各部门、各派出机构指定一名信息员,其职责是:
1.监控站点上由本单位负责的栏目;
2.向办公厅提交开设新栏目的申请;
3.向办公厅报送须经办公厅审批的拟发布信息;
4.向信息中心报送拟发布信息。
第十条 本办法由办公厅和信息中心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实施。

附 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信息发布规程
为加强对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的管理,明确会内各部门(以下称各部门)及各派出机构在信息发布过程中的职责,提高信息发布效率,制定本工作规程。
一、发布需经统一审核的信息
1.会内各部门信息员将拟发布信息(中、英文)的电子文件存入3寸软盘,连同该文件的纸版一起送给办公厅信息管理员。信息员送文时,应附本部门主任签字的《发文申请工作单》。
2.各派出机构信息员将拟发布信息及经本办主任签字的《发文申请工作单》一起传真给办公厅信息管理员,并于事后将有本办主任签字的《发文申请工作单》补寄给办公厅信息管理员。有条件的应用E-MAIL方式将拟发布信息的电子文件传给办公厅信息管理员。
3.办公厅信息管理员收到发布信息的全部材料后,填写《收文工作单》交信息员存档备查。
4.办公厅信息管理员将办公厅领导同意发布的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随同附有办公厅领导签字的《发文工作单》,一同送达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员。
5.各部门应明确提出发布时限要求。为保证文件上网的质量,信息员必须在发布时限要求前二日将拟发布信息送达办公厅信息管理员。办公厅信息管理员收文后,必须在发布时限要求前一日将拟发布信息送达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员。
6.拟以英文发布的信息,各单位负责翻译,并审核英文译文。
二、各部门自行发布的信息
1.信息员可将拟发布的中文信息和已翻译好的英文信息的电子文件放在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员计算机上的共享子目录中,并将该文件的纸版送给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员;也可将电子文件存入3寸软盘,连同该文件的纸版一起送给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员。
2.信息员送文时,附送本部门主任签字的《发文工作单》。
3.各部门应明确提出发布时限要求,并在发布时限要求前一日将拟发布信息送达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员。



关于抢注房地产项目案名为注册商标的法律分析
woo_eye@qq.com

一、房地产项目案名(楼盘推广名)应属于 “在先权利”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确定的名称(包括推广名和地名),属于《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在先权利。蓝盘推广名,应属于《商标法》保护的“在先权利”。

二、作为在先权利的楼盘名称被抢注为商标的救济途径

《商标法》第9条、第31条和第41条分别对在先权利作出了有关规定。第9条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第31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商标法》通过以下行政程序对在先权利提供保障。其中,属于行政措施的有:《商标法》第二十八条的“商标注册申请的驳回”,即商标初步审查后的驳回申请制度;《商标法》第三十条的“商标异议”,即商标异议制度;《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的“注册不当的商标争议”,即商标争议制度。《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申请撤销没有实际使用的商标”。
《商标法》在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和第四十三条分别规定了对驳回复审的裁定、异议复审的裁定和争议的裁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类诉讼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诉讼。
对在先权利的保护除了行政诉讼外,通过民事侵权诉讼也可以获取救济,案由包括注册商标侵犯在先权利纠纷和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
综上分析,本案既可以提起注册商标侵犯在先权利纠纷,也可以提起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

三、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的受理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朗力福保健品有限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案的批复》(2002年7月12日?[2001]民三他字第4号)指出,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案,此案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目的,只是针对被告发函指控其侵权的行为而请求法院确认自己不侵权,并不主张被告的行为侵权并追究其侵权责任。

2004年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曹建明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对当事人提出的确认不侵权诉讼请求,要以利害关系人受到侵权警告而权利人又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启动纠纷解决程序为基本的立案受理条件。”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曹建明再次指出:“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一般以利害关系人受到侵权警告而权利人又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启动程序请求有权机关做出处理为基本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11月21日)严格掌握确认不侵权诉讼的受理条件:就总体而言,确认不侵权诉讼制度是在知识产权领域对侵权诉讼制度的一种补充,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一般以利害关系人受到侵权警告而权利人又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启动程序请求有权机关作出处理为基本条件。所谓合理期限要根据具体案情而定,但一般可掌握在不少于三个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8〕3号)第一条规定:“原告以他人注册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等侵犯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等在先权利为由提起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原告以他人使用在核定商品上的注册商标与其在先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告知原告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请解决。但原告以他人超出核定商品的范围或者以改变显著特征、拆分、组合等方式使用的注册商标,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争议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按照《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确定注册商标或者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的案由,并适用相应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服务大局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23号)第10条规定“除注册商标之间的权利冲突民事纠纷外,对于涉及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包括被告实际使用中改变了注册商标或者超出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围使用注册商标的纠纷,只要属于民事权益争议并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理条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13条规定“除知识产权权利人针对特定主体发出侵权警告且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提起诉讼,被警告人可以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以外,正在实施或者准备实施投资建厂等经营活动的当事人,受到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其他方式实施的有关侵犯专利权等的警告或威胁,主动请求该权利人确认其行为不构成侵权,且以合理的方式提供了确认所需的资料和信息,该权利人在合理期限内未作答复或者拒绝确认的,也可以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

四、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的管辖法院

根据2002年10月16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的规定,商标侵权诉诉讼由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商品的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1号) 第二条规定,“商标民事纠纷第一审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在较大城市确定1—2个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商标民事纠纷案件。”第三条规定“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请求处理,又向人民法院提起侵犯商标专用权诉讼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调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标准的通知》(法发〔2010〕5号)、《关于印发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标准的通知》(法发〔2010〕6号)规定,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可管辖诉讼标的额在3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五、在先权利救济之诉或确认不侵权之诉的举证责任

作为在先权利人的项目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先权利,必须提交足够的证据,证据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公司或开发企业简介资料
介绍企业的经营时间、现有规模、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以及开发的商品房情况,这些证据可以用于认定在先权利的知名程度,证明该权利在被他人抢注前,企业对其投入了一定的广告或其他方式的宣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房地产案名简介资料及项目的知名度资料
提供在先权利的样本及其说明,阐述其与已抢注商标的相似性,以证明抢先注册商标是否抄袭和复制在先权利。提供有关的证据,例如商品房的销售量、销售范围、商品房同行业的比较,名次,广告的费用,排名等等,争取获得“驰名商标”保护工作等。
3.房地产案名使用的证据资料
提供带在先权利标识的商品房的开发、销售方面的证据,以及广告、宣传、发送等凭证,用以证明在先权利的公开使用,在先权利人应当证明该在先权利是企业自己在先使用的;
4.抢注商标者的抄袭和复制、恶意和欺骗的证据资料
证明该注册商标抢注人是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违反诚实信用的原则,恶意抢先注册的。提供抢注商标者与商标在先使用人既往关系的证据,特别是能够证明抢注商标者知晓该商标已为对方在先使用并享有良好声誉的证据。
举证说明该在先权利的独创性,被抄袭和复制的证据。
6.其他有关证据资料
提供其他有利于在先权利人要求权利的证据。例如,商标抢注一方抢注其他企业的商标的行为,或以前的类似纠纷的处理结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第四机械工业部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第四机械工业部的决议

(1963年5月25日通过)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七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