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宣城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时间:2024-07-23 05:15:1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2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宣城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


宣城市人民政府第16号令



《宣城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已经2005年4月13日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高登榜
二○○五年五月十日



宣城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安徽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负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同级财政、税务、统计、劳动保障、民政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依照各自职责予以配合。
第三条 有本市常住户口、符合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本人有就业要求、有一定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的无业残疾人,为按比例安排就业的对象。
第四条 市残疾人联合会应在市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劳动能力评定制度,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残疾人就业。
第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按不低于本单位上一年度从业人员总数的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用人单位上一年度从业人员总数,以当地县级以上统计部门认定的统计数据为准。
已在用人单位从业的伤残职工,经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符合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的,计入本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用人单位应在每年3月31日前,将本单位上一年度从业人员总数的统计报表和残疾职工名册(含残疾人证及复印件)报当地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其中,市属及驻宣省、部属用人单位报市残疾人联合会,县(市、区)属用人单位报所在地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
第六条 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应依法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为残疾职工办理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辞退残疾职工、解除与残疾职工的劳动合同,应依法办理,并报当地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七条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应根据残疾人知识、能力及生理、心理障碍等情况,安排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在晋升、晋级、培训、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第八条 未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按年度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少安排一名残疾人,按当地县级以上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本地区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标准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职工差额不足一人的可免予安排,但需按差额比例计算并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算公式为:保障金数额=(用人单位上一年度从业人员总数×1.5%-单位已安置残疾人职工数)×本地区上一年度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
第九条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和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分级征收的原则负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企业应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征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组织应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每年对用人单位上一年度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审查,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在每年6月30日前核定其上一年度应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额,并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交款通知书》。用人单位应自收到交款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地方税务机关或残疾人联合会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单位经费中列支,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从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十一条 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
第十二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二)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
(四)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奖励安排残疾人就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五)用于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其他开支。
第十三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和管理,按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应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收支管理,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县级以上地方税务机关或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的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给予警告,责令其按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可依法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并按日加收应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总额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用人单位既不安置残疾人就业,又不足额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取消该单位各类评优评先(含文明行业、文明单位)资格。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 残疾人联合会、地方税务机关以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征收、使用和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工作中,违反本办法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1999年9月原宣城行署行发[1999]57号文件同时废止。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的通知

教办[200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按照中央部署,我部制定了《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部。

  附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

教育部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附件

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

  5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当前,抗震救灾已逐步转入全面安置和准备恢复重建的阶段。教育系统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工作和学校重建准备工作。

  一、高度警惕和切实防范余震和次生灾害,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1.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并切实防范余震和各种次生灾害。

  2.有余震和次生灾害威胁的地区,要周密部署学校防灾工作,制订细致的应急预案,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学生自防、自护、自救能力。

  3.密切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建立警校联系制度,组织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开展夜间值班或巡逻,确保临时校舍、师生临时居住点和校园的安全,严防火灾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做好隐患排查和安全预警工作,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开展安全教育,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二、切实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

  1.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对灾区学校、安置点环境的清理消毒和卫生防疫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工作。

  2.做好灾后饮食卫生、环境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

  3.加强疫情监测,一旦发现传染病例,立即报告,迅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4.依托教育部门已经组织的学校卫生防疫专家指导组,为灾区学校卫生防疫提供咨询、指导、培训及直接的卫生服务。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食品、饮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卫生工作,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三、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

  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搭建帐篷或活动板房、转移安置等方式,设立临时课堂;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逐步复学复课。

  2.启动"活动板房临时课堂计划",按照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部署,根据安置点学生、教师数量和构成,考虑高考、中考及中小学复课等因素,提出活动板房需求和使用安排。

  3.做好复课后的教学安排,维护好教学秩序。组织优秀教师志愿者支援灾区学校教学,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安排要优先满足地震灾区县的需要,在教材、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对散居在家和其他地方的学生要做好登记,并通过适当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远程教育教学。

  4.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支援,大量转移灾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各地就学、实习和就业。

  5.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接收灾区学生入学,并提供生活补助。

  四、积极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

  1.发挥教育部门派出的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专家工作组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灾区中小学教师进行普遍培训,组织并依靠广大中小学教师,利用已编印的灾后心理援助手册和已开通的心理热线及专业网站,实现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的全员覆盖。

  2.灾区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心理援助队伍的组织协调,统一管理,加强对进入灾区从事心理援助的组织和人员从业资质核准,杜绝对同一学生进行多次采访、心理咨询等活动。

  五、认真做好灾区孤、残学生救助工作。

  1.抓紧核查因灾致孤、致残学生情况,逐一登记造册,摸清底数。

  2.对每一名因灾致孤学生以及暂时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学生,都要明确亲属或者老师承担临时监护责任。

  3.立即启动残疾学生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

  4.抓紧救治地震中受伤的学生,对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学生特别是重伤学生,要给予充分关心和慰问,尽可能多地给予照顾。

  5.抓紧研究有利于灾区孤、残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期教育方案和救助政策。

  六、妥善做好灾区学生升学考试工作。

  1.组织各方面力量为参加今年高考和中考的重灾区学生无偿提供复习和生活条件,可成建制转入有关学校或者安排活动板房以及其他安全场所复习迎考。

  2.全力保障考点和学生复习迎考的安全,制订考场防震应急预案,在考场周围设立临时防震避难场所,并做好防震演练。

  3.教育部统筹协调各有关高校增加灾区招生计划。对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考生将予以破格录取。

  4.在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尽快制订中考安排。重点高中招生计划要向灾区倾斜,优先录取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考生。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灾区学生,都可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并全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

  七、切实做好灾区学生资助和帮扶工作。

  1.生源地在地震灾区的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都必须严格落实国家的一系列资助政策,迅速、及时、足额将资助资金发放到灾区学生手中。

  2.各级各类学校要了解掌握家在灾区学生有关信息,给予更多的经济资助,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3.按照"优先安排,具体帮助,保障上岗"的原则,全力做好家在灾区的高校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大对家在灾区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服务和扶持力度,对家庭受灾严重、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求职补助,对求职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援助。

  八、积极做好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准备工作。

  1.尽快做好教学设施的评估鉴定工作。密切配合建设部门组织有关建筑评估鉴定专家,做好灾区学校教学设施的评估鉴定工作,对学校建筑进行安全级别分类,未经鉴定评估或鉴定评估不合格的不得使用。鉴定评估要提取样品,保留影像、建筑数据等资料,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重新规划新学校建设。教育部将密切配合建设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不同地震烈度带学校建设规范,提高现有标准,使学校房屋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组织专业设计机构设计中小学校校园规划和校舍建设设计方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订好学校重建规划。

  九、抓紧落实教育系统对口支援灾区工作。

  对口支援地的省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灾区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迅速和受援地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建立专门的联合工作班子并指派人员专职负责。特别是要在师生安置、复学复课、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恢复重建等方面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要在着力解决迫切问题基础上,注重灾区教育长远发展需要。

  十、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师生学习活动。

  教育部党组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的活动。大力表彰抗震救灾英雄师生。大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师生的先进事迹。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英雄师生的先进事迹,把抗震救灾作为一次深刻的师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抓紧抓好。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坚定不移地抓教育改革发展,战胜种种困难,夺取抗震救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胜利。

南京市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南京市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市市政公用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城镇供水资源,满足人民生活、生产建设需要,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市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及其他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以下统称城镇)的地表供水水源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公共设施和自建设施供水的用水管理。
第三条 南京市水利局是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南京市市政公用局负责市区供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县域内城镇供水管理部门由县人民政府确定。
水利、环保、规划、卫生、矿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城镇供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城镇所有单位和个人有义务保护城镇供水资源,有权对污染供水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

第二章 地表供水水源的保护
第五条 城镇地表供水水源应当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保护区周围应当设置明显的保护标志。
第六条 保护区的范围:
(一)一级保护区: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100米;
(二)二级保护区:在江河取水的,取水口上、下游各1000米;
(三)准保护区:水域保护范围,在江河取水的,取水口上、下游各2000米;陆域保护范围,以自然防洪堤为界,取水口上、下游各2000米,纵深至水厂一侧500米形成的区域。
以湖泊、水库为取水水源的,保护区范围由县人民政府根据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要求划定。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保护区范围内均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严禁停靠船只、木(竹)排;严禁人工养殖、捕捞;严禁游泳和从事一切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严禁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和排污口,现有的一律搬迁。
(二)二级保护区:不是投放铒料养鱼和从事其他污染水体的活动;不得设置排污口;不得设置码头和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及堆栈等。现有影响供水水源水质的污染单位,必须限期治理,保证水源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污染源单位治理达不到标准的,必须停产、转产或搬迁。


(三)准保护区:新建、扩建有污染源的项目(包括乡镇街道企业、水上设施和水工程等),必须作出环境影响报告书,采取防治措施。凡影响城镇供水水源水质的污染源单位,应当限期治理。
城镇供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岸线地段,应当逐步建造防护林带。
第八条 市政公用部门应当建立供水水源水质的日常检测制度,定期与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联合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
第九条 水利部门在编制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和调度地表水资源时,应当优先考虑城镇生活用水,并注意维护水源地水体的合理流量、流向、水位和自然净化能力。
第十条 在城镇供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由环保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责令排污单位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十一条 港监、港务、航运等部门和单位,应加强供水水源地段的港口码头和经过供水水源地段的航行船舶的监督管理,发现船舶造成水域事故,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须搬迁公共设施供水单位或取水口的,应当事先征求市政公用、水利部门的意见,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待新的公共设施供水单位或取水口建成投产后,建设项目方可施工。搬迁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三条 使用城镇地下水资源应当贯彻优先用于生活,统筹兼顾其他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加强管理。
第十四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当由矿管、水利部门勘查、评价地下水资源,提供允许开采量资料;市政公用部门根据提供的资料和水利部门的统一规划,制定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超量开采,防止地面沉降。
第十五条 严禁任意开采地下水。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取用地下水的单位,经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向市政公用部门提出申请,报市水利部门备案,由市政公用部门发给施工许可证。取水单位应当委托持有合格资质证书的凿井队伍施工。地下水井竣工后,经市政公用
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取水单位方可按规定取用地下水。
地下水井报废时,取水单位应当及时报市政公用部门、水利部门备案,办理报废手续,并按规定妥善处理,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十六条 城镇地下水水源应当设置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以井点为中心,半径30米。
保护区内严禁设置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严禁设置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仓库、堆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污染源。
第十七条 市政公用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下水的回灌工作。回灌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四章 用水管理
第十八条 以城镇公共设施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的用水单位(以下简称用水单位),实行用水定额计划管理。市区用水单位的计划指标由市政公用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用水单位应当建立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开展水平衡测试,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当选用节水型的工艺、设备和器具。节水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并列入竣工验收项目。
第二十一条 城镇公共设施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的单位,应当加强对供水、用水设施、设备的管理、维修和保养,减少漏失。
第二十二条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应当按户计量收费,不得实行包费制。
第二十三条 市政公用部门应当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当用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政公用部门可以对部分用水单位采取限量供水、避峰用水措施。
第二十四条 市政公用部门应当加强地下水井的管理,保护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第二十五条 使用公用设施供水的用水单位,超指标用水时,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超计划加价收费标准:超计划10%以内的,每立方米按正常水价加收一倍;超计划10%,不超过20%的加收两部;超过计划20%以上的加收三倍。
第二十六条 用水单位确需增加公共设施供水的用水量,须经市政公用部门审查同意(有污染源的单位还须经环保部门同意),按规定缴纳增容费后,纳入供水计划。
新增用水单位需用公共设施供水时,应当向市政公用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缴纳增容费后,由市政公用部门核定用水计划。
第二十七条 城镇供水资源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奖罚
第二十八条 对城镇供水资源管理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破坏水源保护区保护标志和供水设施的,由市政公用部门责令责任者赔偿损失,并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七条第一款、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由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擅自凿井取用地下水的,由市政公用部门责令其停止上述行为,并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拒不进行水平衡测试或经验收不合格的,由市政公用部门责令其限期完成。未按期完成的,扣减其下年度用水计划指标的10%至15%。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市政公用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的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按照本暂行办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
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暂行办法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南京市人民政府1981年12月22日颁布的《南京市水源保护暂行条例》、1983年4月19日《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同时废止。



1992年8月31日